当期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师原创教学科研

自由飞翔

文章来源:语文组 作者:高兴林 发布时间:2017-07-03 字号: 



     走过高考,这无疑是人生重要的经历。高考的那几天,我也和参加考试的孩子们一样,心情十分激动,每天都起的特别早,乘早班的公交车赶到学校。高考是中国学子们最值得自豪的日子。今年全国考生人数九百四十二万,本科录取三百六十六万,专科录取三百四十四万,竞争还是激烈的。这样的人生大事谁敢含糊,吃完早餐学子们在操场上站好队整装待发。他们像出征的战士一样,满脸庄重。高三的老师们站在队尾,送学子们学校生活的最后一程,高考完毕,学子们将开始人生新的选择,他们将迎风斗浪、自由飞翔,高考是学子们迎接的第一场战斗。

学子们的成长凝聚着家长和老师们的心血,高考成才自由飞翔,指的是成为有才能的人,即是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人。经过十二年的学习,孩子们都拥有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但却不能过早地断言是成才或是不成才,更不能以是否考上大学或者是否进入清华、北大来判断他一生的成功与失败。但就目前来看,这却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果:接到录取通知书,而后堂堂正正地步入高等院校的大门。
    而现实确是能考进名校的孩子,都是受人仰慕和珍视的,因为他们是莘莘学子中的佼佼者,在十二年的基础学习阶段,他们掌握和获得的学科知识及应对高考的心理素质是过硬的经得起考验的。他们有足够的理由骄傲,能在名校学习和深造的学子,都是学子中的精英;虽然他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才,但他们成才的概率肯定要远远高过普通院校的学生。然而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在一个人的生命长河里,学科知识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却往往被我们错看成是孩子的全部,把它作为孩子第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走了太多的弯路,我们的教育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即便现在人人都知道学科成绩的优劣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高低,但还是不得不义无返顾地踏在前人惨痛教训的路上前行。谁又有勇气和能力另辟蹊径,为自己的孩子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教育之路呢?即使家长有勇气有能力舍家抛业为孩子的教育而探索,谁又能确保那样的教育就能成功?毕竟敢拿自己和孩子的未来做赌注去铤而走险的人不多。他们值得人们尊敬,理应获得社会支持。而教育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教育成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教书三十年,我依然无从获取答案,因为我能看到听到的都是那些不愿看到听到的。一个孩子到大学报到,看到校门比他想象的要低矮破旧就打道回府不上了;一个孩子因大学食堂的饭菜不好吃而退学回家吃妈妈做的饭菜去了;孩子因专业选择不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而退学;因不习惯住集体宿舍而退学;因处理不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而退学;因考的不好因感情受挫等原因进不了学生会,诸如此类等等。因痛苦而绝望而跳楼而自杀;因家境贫困不如同学而自卑而仇富仇官而仇恨社会,这样的事比比皆是令人心生不安。
    这就不能不说是他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更是全社会的悲哀。悲哀之后不禁要问: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在做什么?我们是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还是在培养一个个掌握了各种解题技巧的冷面高手?他们娴熟的解题技巧能解开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难题吗?他们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哪去了?是被剥夺了还是根本就没有培养?想想二十年前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端起枪干掉自己同学的卢刚,到复旦投毒案的林森浩,我不止一次地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徘徊在一个怪圈中难以自拔。
    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把我们孩子的时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学习学科知识,一部分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不同的学科知识,了解不同的社会层面或领域——深入厂矿、企事业、街道、政府机关;深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城市的深入农村,农村的走进城市;北方的深入南方,南方的来到北方。如此培养和引导孩子十二年,在学习和实践中长大的孩子又会怎么样?教育会怎么怎样?国家会怎么样?还会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吗?国家还会出现人才稀缺或浪费吗?还会有那么多人在报志愿时迷茫,选专业时迷糊,学专业时迷惑,毕业之后纷纷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吗?北大毕业的陆步轩去卖猪肉,想起这事儿我就心酸,觉得这是人才的浪费,尽管当代自由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
    时光匆匆,来不及回首品味,学子们已经开始了新的征程。迎着东方的旭日校车驶出校园。他们走进的不只是一个考场,而是人生的一段新的征程,未来迎接他们的,定会是一个朝霞灿烂的晴空——我衷心地祝福学子们展开翅膀——自由飞翔。